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忻欣貿易有限公司 精選文章(二)

    但,這十年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,俗稱經濟規模)成長達二九‧四%,扣除
物價後的實質成長一七‧五%,GDP與薪資嚴重脫勾!
 
    將時間拉長,一九九○年代以前,台灣的GDP與薪資同方向成長,兩條線亦步亦趨
、緊緊相隨;然而,九○年以後,這兩條線卻像分手的情人,貌合神離、漸行漸遠。
  
    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來說,只要一年GDP成長約三%至四%,至少也多創造三千至四
千億元,但這些錢究竟跑到哪裡去了?為什麼經濟成長的果實,一般勞工卻分不到?
 
    GDP是一個國家內部生產出來的財貨與勞務的「總價值」。把這個「總價值」想像
為一顆橘子,分配成三塊,一塊切給政府(間接稅淨額如營業稅),一塊切給企業(
企業盈餘),一塊切給受雇者(受雇者報酬)。在台灣,二○○八年受雇者報酬占GDP
約四七%,遠較日、美、法、英、德等主要國家低;企業盈餘占GDP比重達四八%,遠
較上述國家高;政府分到五%,較上述國家低。可見,台灣的企業(含股東)分到的
橘子比別國大塊。
 
    再從就業者結構來看,台灣就業總人口約一千零四百萬人,民間受雇者占比近七成
,遠較雇主與公務員多。按理說,受雇者薪資應與其創造的GDP同步,既然十年GDP成長
三成,薪資也該漲三成。
 
    對主政者而言,這是經濟成長的十年,但對許多上班族而言,這是薪水停滯、
萎縮的十年。不管景氣是什麼燈號、出口成長多少、股市上漲多少、政府減了多少稅
,都跟民眾的荷包無關。
 
全球化與政策謬誤,拉低工資
 
    信心,反映在對薪資的預期上。難怪民眾對政府的信心,也像薪水般,欲振乏力。
 
    薪水為什麼不見了?辛勤栽種的橘子,被誰拿走了?
 
   「如果不是labor(勞工)拿去,就是政府跟資本家拿去嘛!政府拿的其實越來越少
(指稅捐),所以是資本家拿去的多。」經建會前主委陳博志說。
 
 
本文轉錄自商業週刊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9147&p=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